大城县第一中学

人气指数:179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6 03:49
网站介绍

  与新中国同龄的河北省大城一中,度过了60年峥嵘岁月,以更加成熟伟岸的身躯、昂扬向上的姿态和蓬勃发展的气势屹立于平舒古城之厢,星光灿烂,世人瞩目。

  大城一中始称大城县初级师范学校,创建于1949年4月8日。建校以来三移校址,八易校名,历尽沧桑。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有光明通畅的坦途,有荆棘丛生的狭路,繁荣与惨淡为伍,经验与教训相随,既有辉煌的成绩昭示后人,又有不足和教训警示来者。今逢盛世,专下心来,总结回顾,实属必要。

  一
  办好教育,领导是关键。从建校至今,先后有15人担任学校一把手,任期长的达13年之久,短的只有3个月。实践证明,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把手和把手构建的领导班子。
  首任校长孙树华,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责任心强,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尊重教师,热爱学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大城师范,扑下身子一干就是13年,退休时,将国家发给他的3000元退休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原籍宝坻县的李逢荫,“文革”前当过8年副校长,两年党支部书记,堪称教育行家,人品好,责任心强,善于和其他领导配合,曾把大城中学的教育教学成绩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
  历经10年“文革动乱”,大城中学教育教学秩序恢复之后,教学质量迅速回升。对此陈文博校长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刘战军同志调来担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不久又提升为校长、党支部书记,中间3年与马绍兰校长密切合作,提出:“改进方法,狠抓规范,团结一致,拼搏升位”的口号,强调校领导干部要由“外行”变“内行”,努力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争取能独立担当一至两门课程。在工作中他们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领导作风,由传统教育理论作指导,转变为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由一般行政干部模式转变为教育家模式,由让学生“围着我转”,转变为“服务”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历经10年成效显著。在刘战军校长任职后期,他还亲任新校建设的总指挥,殚精竭虑,恪尽职守,出色地按时完成任务,实现了复式中学向单一高级中学升级的历史性转变。
  张绍璞接任校长不久,恰遇“六·四”风波,大城一中受到一定影响。他采取政治的、制度的有效措施稳定了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未受影响。田克勤担任校长3年中,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完成了学校一些重要的续建工程。庄振河到任后,旗帜鲜明地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的原则,外出取经索宝,继承好的教学传统,创立新的管理机制,打破过时的条条框框,革除弊端,把教育教学质量纳入激励竞争机制,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迅速出现了新转机。在他任期5年中,学年就扭转了教学质量的滑坡局面,由全市末位上升到第4位,并且逐步跻身到全市第3位的好成绩。庄振河校长去职后,时任副校长的李承先主持全面工作,不久被任命为校长,他充分发挥以往的教学经验,利用熟悉一中情况的有利条件,自我加压,负重奋进,抓班子,带队伍,用管理规范行为,凭情感凝聚人心,用事业激励士气,形成了享誉全县的“大城一中精神”,使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高考成绩主要指标均列全市名。正当大城一中教育质量蒸蒸日上的时候,李承先调教育局任局长,刘凤会任校长。刘凤会作为大城县教育界的一位著名人士,自有一套治教韬略,他带领班子和全体教职工不仅经受住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而且迎接并胜利通过了大城一中跻身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检查验收,打胜了一中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也是难度改扩建工程攻坚战,连续4年高考成绩雄居全市榜首,被北大、清华等大学录取的学生连年不断,全校的各种荣誉、奖励一个接一个,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刘凤会调教育局任局长后,老校长李承先重返一中,以总支书记的身份主持全面工作。2006年9月,上级任命多年担任一中政教副校长的郝振东同志为校长,如今新老干部搭配,党政领导携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在新校长郝振东的带领下,2007年、2008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二本、三本上线人数均列全市同类学校首位。李享、田姣、王宝慷、张渤钰均被清华大学录取,胡秋旭、吕晓明被浙江大学录取。2008年大城一中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二
  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大城一中从建校至今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的组成上,由于历史原因,经历了由外地教师居优,变为本县教师为主,又逐渐吸纳外地师资的发展轨迹:在教师学历上,开始阶段较高,中间阶段学历参差不齐,如今正向高学历发展。这是因为,解放初期城市内的高学历人员被分配到县城以下任教,当时的初级师范就汇集了一批博学之士担任教师,许多学生通过师范学校的培养教育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本地区的骨干教师。因此本地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担任了主角,尽情施展才华。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任务的加重,学校又从内蒙古、东北和陕西等师范大学招来一批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的行列,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8%以上。
  在教师队伍发展壮大过程中,学校一贯坚持“创名校、出名师、育人才”的奋斗目标,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建校之初,条件差,待遇低,生活艰苦,有些教师初到大城很不适应,学校领导就耐心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使他们安下心来认真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教师相继退休,大批年轻教师进入一中任教,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练好三功(课堂教学基本功、教研活动基本功、学生管理基本功)、上好三课(个人教改实验课、教研组内的研究课、全校范围的观摩课)、过好三关(年要过教材关、第二年要过教法关、第三年要过高三年级关)的具体要求,支持他们在职培训进修,倡导拜师学徒、以老带新。通过请名师讲课,走出校门取经等办法增长知识,提高执教水平,工作中为他们搭建竞争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冒尖”,把大城一中教师打造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学术研究能力的专家队伍。为了不断巩固和壮大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尊师重教的政策,实行了“筑巢引凤”工程,奖励重点向一线教师倾斜,对具备条件的教师吸收入党、及时提干、评定职称,对他们生活中的困难真诚地帮助解决。经过不懈地努力,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群体正在形成,他们成为一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顶梁柱和生力军。

  三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必须一切为学生成长着想,一切为学生成才尽力。这种办学理念一直是历届学校领导的共识,在宏观上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微观上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在初级师范时,尽管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困难,但是那时候招收的所有学生,不收学费,还每人每月发给9元助学金,这在当时,生活费都得到了解决。1959-1961年三年生活困难时期,不少学生辍学,出现了建国后从未有过的就学危机。学校组织学生开荒种地,饲养家畜家禽,推行“人造肉”、“增量法”、“低指标、瓜菜代”等办法,渡过难关。对长期在家不回校的学生,学校组织老师深入到村到户做动员工作,使一大批学生重返学校学习,获得一生中的宝贵知识。在以后的数十年中,由于经济形势逐年好转,加之全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学遇到了问题。学校通过发放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2005年以后,学校每年都拿出20万元的资金资助那些特困生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广大教师孜孜以求,刻苦钻研,为了讲好每一节课,精雕细琢,写好教案;讲课时,围绕主题旁征博引,循循善诱;批改作业,对错明示,一丝不苟。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熟知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成绩优劣、学科强弱等,通过谈心、家访、“吃偏饭”等方法及时沟通交流,鼓励他们进步。不少老师家我两忘,带病坚持工作,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上,为了学生成才,为了教育事业的振兴,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奉献了青春年华。

  四
  德育是办好学校教育的灵魂。自1957年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育放在位。因此,学校历届领导都把育人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过去把做人的工作常常称为“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通过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去执行。改革开放以来,从组织制度到方法措施等都逐渐形成一种模式,系统地不间断地开展工作。学校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副校长为成员的德育领导小组,以《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德育政策、法规为内容,联系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赏罚严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从严治教、从严治校的宗旨。工作中努力做到三化:规范化、全员化、经常化。把德育寓于课程教育之中、寓于活动教育之中、寓于环境教育之中,同时以学校为主体扩大教育网络,与家庭、社会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学生家长座谈会,老师通过家访和电话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状况,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与县直部门有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人士共同举办报告会、座谈会、演讲比赛、看电影电视专题片、举行成人宣誓仪式等教育活动,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知荣辱、明是非、走正道,做一个真正的人。正是由于学校紧紧抓住德育这个要领,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提高了学生素质,为高校和社会输送了大批“四有”人才。

  五
  “硬件”建设是教育发展的载体。要使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学校的基本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对自身建设从来没有放松过。建校之初也正是新中国诞生之时,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学校也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因陋就简,艰苦办校。1958年取消大城县建制,县直单位许多资产被闲置,那时已改“任丘三中”的原大城中学,借机占用了一些机关单位的房产作为教室和学生宿舍,但是两年后便又恢复了大城县建制,学校教室、宿舍重又紧张起来。学校就发动师生自力更生,开辟操场,捡拾砖头,和泥脱坯,自己动手垒围墙、建教室,创造读书学习的基本条件。“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仅迎来了教育的春天,而且促使学校基本建设以从未有过的规模速度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1985年是大城一中基本建设的个高潮期,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破天荒次开辟建设规模宏大的新校园,从规划、征地、设计、集资到施工,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主体工程即告竣工。新校园占地128.27亩,建有教室、实验室等147个房间,与之相匹配的伙房、仓库、厕所等128个房间,学生宿舍93个房间,家属宿舍122个房间,总建筑面积9417平方米。至此,一所科学设计、布局合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校园在平舒古城拔地而起。时隔10年之后,又掀起了第二次建设高潮。打破了平房矮屋的建设格局,向高层发展,先后建成了科技实验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综合楼和教师宿舍楼,使硬件建设的品位进一步升级和优化。2004年后,教育形势迅猛发展,生源巨增,在县委、县政府的亲自督导下,开始了规模更加宏大的一中改扩建工程,出现了第三次建设高潮。这次改扩建工程分两期进行,期工程从2004年开始,投资950万元,建成8319平方米的2号学生宿舍楼;2005年投资1000万元分别于当年和翌年建成95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和460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同时投资100万元修建了北大门、南北东西走向的两条柏油路、校办工厂和校园北部铁制镶花围栏。使学校占地面积达到217亩,建筑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如今的大城一中分区明朗,道路畅通,楼群鳞次栉比,校区绿树成荫,鲜花怒放,显得和谐又典雅别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邮件:XXXi@XXX.com
  电话:0316-000000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

免责声明:
此页是<大城县第一中学>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网站资料
网站名称: 大城县第一中学
网站栏目: 网站简介 网站链接
网站链接: www.dachengyizhong.com
收录查询: [百度收录] [360收录] [搜狗收录] [必应收录] [谷歌收录]
网页版本: Mip版 手机版 电脑版
本页链接: https://wang525971.honpu.com/